看到有一网友是这么说的,“唐诗,宋词,元曲,明小说,清赔款条约还有割地”,呃~这么说朝代在发展,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发展印记,相较于明朝对于文化的开放性是比较大的,这也使得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多样性,相较于清时期的文字狱等,平民的识字率的较高的。
这可能有人要喷了,说古人人皆文盲,这其实不然,你不能拿今天的比率去和过去相比,要相比于前朝,那明代人的识字率和文人数量可真是高出很多的。
而且有史记载,明朝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,从洪武八年(1375年)开始,就开始强制推行社学教育。他们有规定每50户就设立一所社学,15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入学,如若有违反的,其家长就要受到处罚。
展开剩余85%到万历年间,全国的社学也就是学校数量就已超过了1.5万所,明代识字率在10%-20%之间,男性和女性的识字率差异较大。经济发达的江南、福建地区识字率相对较高,如苏州等地的识字率可能达到80%。
明朝初期,朱元璋重视教育,推动了私塾的普及。明朝中后期,商品经济发展,商业活动需要大量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士,也促进了识字率的提高。
这数据对比于今天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,而对比于清代那也是小巫见大巫。最主要的是明代科举制度的兴盛,士人想要在明代的科举考场上考取功名,那可真从今天穿越过去都难。
因为读书人多啊,高手也就多了呀,最主要的是科举它给好多读书人铺了条当官的路,所以大家都觉得读书能有出息,慢慢就成了社会上的新风气。这股风气一起来,更多人就愿意花钱花时间去读书受教育了。
而且啊,明代还是咱们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。那时候活字印刷术特别普及,印书又快又方便,书也更容易流传开来。像那些老百姓爱读的通俗小说,到处都能看到。
不光是小说,戏曲、评书这些民间文化也搞得热火朝天。大家平时看小说、听戏、听说书,都得认识字才行,这么一来,想识字的人就越来越多了,不知不觉中就把识字率给提上去了。
另外,明代还有不少专门给小孩准备的启蒙书,比如《魁本对相四言杂字》。这些书上面既有字又有画,字和画能对得上,内容简单好懂,小孩学起来特别方便,也能帮他们更快地认识字。
《魁本对相四言杂字》是一部明代早期的“看图识字”,也是现存最早的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而编纂的儿童启蒙识字读物。全书共计约收录了392个字,字字皆有对应的图示。
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则是1920年所复刻的版本,底本是源自于洪武年间也即朱元璋年间的金陵王氏的勤有书堂,此书现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之中。网上我搜了,没有看到复制版本在卖。
下面是明代的另一本看图识字——《新编对相四言》截图,现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,内容和《魁本对相四言杂字》大致一样!
这些图画真的是惟妙惟肖,一眼就能知道对应字是什么。是非常不错的一本启蒙读物,虽已成过去式,但如若放于现在我们学习古字或繁体字也是相当不错的一本书册。
对此,您怎么看?
声明: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!
声明: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!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网哪个.正规配资官网.十大股票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