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A股市场风生水起,各大指数节节攀升,成交量持续放大。看着满屏的利好消息,我却想起十年前刚入市时的教训:当时也是在一片"估值洼地"的欢呼声中,我重仓了所谓的"便宜股",结果却眼睁睁看着它们继续下跌。如今回想起来,才明白一个道理:市场从不在乎你认为的"贵贱",真正决定股价走向的,是那些手握重金的机构投资者。
但现在市场显然不是跟着估值来了,这背后自然是有原因的。
一、估值陷阱:你以为的便宜可能是个坑
当前市场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:上证指数7月涨幅近5%,创业板更是飙升10%。各路专家都在强调A股的估值优势,说股息率如何高于国债收益率,说外资如何持续流入。这些数据固然重要,但作为一个在量化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实践者,我更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真相。
投资界有个经典误区:认为低估值就等于机会。这就像走进商场看到打折商品就忍不住要买,却忘了思考为什么它会打折。市场估值本质上反映的是所有参与者的集体判断,而你认为的"低估",往往只是你的一厢情愿。真正决定股价走向的,是那些掌握着市场话语权的机构资金。
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顶峰时,多少散户因为相信"市盈率还不算高"而接盘?又有多少人在2018年底市场真正见底时,因为恐惧而不敢进场?这些教训告诉我们:单纯看估值指标就像盲人摸象,永远看不清全貌。
二、银行股的启示:跟随机构而非猜测
说到这,不得不提近年来表现抢眼的银行板块。从2022年开始,银行股就一路高歌猛进,期间质疑声从未间断:"涨太多了"、"业绩跟不上"、"估值泡沫"…但事实是,这些质疑者大多早早下车,错过了后面更大的涨幅。
这张图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:早在2022年,机构资金就在持续布局银行股。图中下方的橙色柱体清晰显示,即便当时股价没有明显上涨,"机构库存"数据却一直保持活跃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专业投资者看到了普通散户看不到的机会。
我认识不少投资者在这波行情中只赚了点小钱就匆匆离场,原因无外乎"已经涨了不少"、"怕回调"。但回头看,那些看似触目惊心的高点,不过是上涨途中的驿站。这不是说银行股会永远上涨,而是提醒我们:与其猜测顶部,不如关注资金动向。
PS: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,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。
如果不看好的话,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?显然是不会的!3
三、白酒的教训:没有资金支持的反弹都是假象
与银行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酒板块。过去一年多来,"抄底白酒"的声音此起彼伏,每次创新低都有人高呼"价值显现"。但现实很残酷:这些抄底者大多损失惨重。
从这张图可以清楚看到,自2023年10月起,"机构库存"数据就基本消失了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专业资金已经对这个板块失去了兴趣。期间虽然偶有反弹,但都是昙花一现。这再次印证了一个真理:没有大资金支持的上涨难以持续。手头股票背后的机构是否信心十足,积极参与?一样可以到应用市场,搜索并且安装「博尔系统」的手机应用,再自己观察各种机构动作,会直观很多,心里也会有谱很多。
我见过太多投资者在白酒股上越跌越买,理由无非是"估值历史低位"、"品牌价值无可替代"。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在资本市场里,"便宜"可以更便宜,"低估"可以更低估。只有当资金重新开始关注时,真正的转机才会出现。
经过这些年的实践,我总结了几个重要心得:
首先,忘掉"贵贱"。市场从不会因为你觉得便宜就上涨,也不会因为你觉得贵就下跌。价格是交易出来的结果,不是原因。
其次,关注行为而非观点。市场上永远存在多空分歧,但只有真金白银的交易才有意义。学会识别资金的真实动向。
再次,善用量化工具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传统分析方法已经力不从心。借助大数据工具看清市场本质至关重要。
最后保持理性。不要被情绪左右,不要固执己见。市场永远是对的,错的只能是我们自己。
好了,本篇就到这了,赠人玫瑰手有余香,谢谢点赞。
声明
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,希望大家喜欢!
部分数据、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人删除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。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,都是骗子。
配资网哪个.正规配资官网.十大股票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